云在山峦间游弋,
化成雾,化成雨,
降落成泉涧,生长出森林,
滋养了灵*。
人们,
在云上行走,在泉边牧牛,
在山中守候。
岁月的轮转不息,
那些故事流传的地方,
叫玉麦。
——引子
纪实微电影《家是玉麦国是中国》(35分钟完整版)
预览版在此——3分钟预告片
-壹-
打开中国地图,寻找一个叫“玉麦”的地方,也许你用放大镜在地图上一寸一寸地扫描,也难以准确点出她的位置。
玉麦如此之小,小到地图上的一个点就能覆盖她的全部。玉麦却又如此之大,大到足够装得下全国人民的注目。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全景
年10月28日,一个一如往常的秋日里,来自北京的一封信跨越千山万水,抵达隆子县玉麦乡。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两姐妹和许许多多坚守在西藏边境的同胞们,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卓嘎(左)、央宗姐妹俩在一起
深秋的玉麦,山腰已裹上白雪,树梢已挂上浓霜,森林里流动着袭人的寒雾,但这个偏僻寂冷的边境小山村却沸腾了。
信中的每一个词、每一行字,都像暖流般在玉麦人的心中流淌。
那里的山更明了,水更秀了。
越来越多的人从此知晓,在西南边陲,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一个毫不起眼的山坳里,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一个执着守边的动人故事。
巍巍喜马拉雅,壁立千仞、横绝千里,有多少青山向你折腰,有多少江河从你涓流,又有多少颂歌为你传说。
而在今天,跨过冰封,一个“世外孤岛”,在9户32人孤独却坚韧的坚守中,化作灿烂的明珠,在喜马拉雅逶迤东延的臂弯里,徐徐升起。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玉麦有旖旎的山河,更有坚毅的人民。
一年又一年,玉麦逐渐改变。
自去年10月以来,在举国瞩目中,玉麦迎来了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山乡巨变。待今年道路贯通、新房落成,这个边境村落将化蛹成蝶。
玉麦很远,她在天边;玉麦很近,她就在我们眼前。
-贰-
玉麦乡不仅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
对外界来说
玉麦仍是中国边境敏感、难抵达的地方之一
几年前
小编安木有幸
翻越大雪覆盖、海拔米的日啦山
进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
去玉麦
需要勇气+运气
?
玉麦极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把她从天地中萃取出来,如一方无瑕白璧,出于深山,镌于自然。
跨过喜马拉雅山支脉——日拉山米高的泥浆、顽石、草甸和寒气,玉麦谷在云雾氤氲中,若隐若现。
成片的原始森林如一张大网,绿油油地铺展开来。山岭间不断闪现的一线泉涧,好似从天上云海泻下的白虹。而那徘徊无形,却流动成景的云雾,更是美到让人只能屏住呼吸,生怕吹一口气,云就散了。
当眼前被万里层云笼罩,忽而一阵清风拂过,云升雾降,玉麦乡的屋顶远远地闪现在山坳中,仿若云上人家。而那座座绿峰渐褪轻纱,半遮半掩,让人如坠缥缈仙宫。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元好问自然是没到过玉麦,而他那首《台山杂咏》就像为玉麦而吟,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
玉麦透露着最原始、最自然、最朴素的特质,她的山山水水,都分外动人。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就成了大山的“精灵”,成了云上的守护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玉麦人及其执着守边的故事,让这片高远美丽的山林不再空洞,有了灵*,有了神圣国土的光辉。
美景是静默的,但美景背后,却有一段并不美丽的苦难过往。当时光回溯到60年前,我们抵达了“玉麦精神”的起点。上个世纪50年代末,玉麦乡生活着50多户、多人。忽然有一天,山外一伙匪徒把一个充满蛊惑性的叛乱谣言带了进来。在恐惧不安中,不明真相的牧民们匆忙逃离,只有3户人家留了下来。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玉麦成了离战场最近的地方。留下来的牧民自愿支援前线,成了民兵。战争结束,生活复归平静。可日拉山那么高,雪那么厚,生活在南麓的玉麦人太苦了。年,玉麦最后3户人家全都搬到了山北侧的曲松村。
玉麦空了。
但仅仅过了一个冬天,桑杰曲巴和他的妻子、儿女却又搬了回去。“玉麦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土地,我们要留在这里。”从此以后,一直到年,桑杰曲巴一家成了玉麦的唯一一户人家。
一家人独享一片山林,听起来很美,实际上却很难。山中岁月长,孤独本身就是一种苦。一家人只能在一年年的坚守中,自力更生、冷暖自知。然而,苦却不只是孤独,苦还来自不稳定的边线。
桑杰曲巴是玉麦乡第一任乡长,是平方公里土地的守护者。山那边的印度人过来设卡、插旗、刻“印度”字,桑杰曲巴就巡边、拔旗、刻“中国”字,跑到扎日区向解放*报告。崎岖危险的山路有多难走且不说,一个人只身面对一群荷枪实弹的印度兵,他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桑杰曲巴站立的,是中国的土地。他明白,他的身后有整个中国。为了担负起守边的责任,巡山成了桑杰曲巴的固定安排。一把柴刀开路、一袋土豆饱腹、一个小壶烧水,就是他的全部装备。
边境山高谷深、水急林密,时常有野兽出没,如果沿着玉麦河往南再走远一些,还可能碰到印度兵。但坚定的责任感让他一次次鼓起勇气,一次次面对危险。不管是大雨滂沱,还是寒风刺骨,桑杰曲巴的足迹,踏遍了玉麦的沟沟坎坎。巡山护土,是他一生干的最伟大的事业。为了让五星红旗在玉麦高高飘扬,桑杰曲巴从县城带回一块红布、一块*布。
卓嘎、央宗两姐妹以为阿爸要给她们做新衣服,可是桑杰曲巴做好的“衣服”却没有袖子。那一块红色的方布上,绣着五颗端端正正的*色五角星。桑杰曲巴找来一支竹竿,把那块方布挂在上面,郑重地插在了房顶上。在山风中,那红色,比杜鹃花还鲜艳;那*色,比朝阳还灿烂。桑杰曲巴对孩子们说,这是五星红旗。
从此以后,五星红旗在卓嘎、央宗的心里升起了。
在孤寂的岁月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一家人坚强的精神寄托。玉麦环境虽好,但却生存艰难。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顺河谷而上,却被高耸的日拉山阻挡,形成多云多雾的小气候。于是,半年阴雨绵绵、半年大雪封山成了这里切换岁月的两种模式。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日照时间严重不足,积温不够,让农作物疯狂生长,就是结不出一粒粮食。
玉麦的每一袋粮食、每一件物品,都要从山外艰难地运进来。一家人的生活全都寄托在牛群上,寄托在桑杰曲巴的背囊里。
玉麦处在扎日神山的转山道上,每年藏历4月转山季过后,天气回暖、草色渐青,一家人便赶着百十头牛,带着口粮、衣物,到日拉山小牧场上去放牧。到11月大雪封山前,再把牛赶下山。
在此期间,桑杰曲巴的两个儿子贡觉扎西和嘎尔琼负责放牧,卓嘎、央宗两姐妹帮阿妈挤牛奶、编竹筐、做鸡血藤手镯。桑杰曲巴每一次要花上七八天时间,背着一家人做的奶渣、竹筐、手镯出山,换回青稞、盐巴、砖茶和灯油、麻布,以保障半年的生计。
除生活必需品外,桑杰曲巴还会给兄妹几个带些糖果。直到现在,央宗还时不时地喜欢往嘴里塞一块糖,在她的记忆中,那些难得的糖块,就是艰苦岁月里最甜蜜的味道。与糖块的甜相比,生活更多的是苦。无尽的大山,本就意味着苦难。卓嘎18岁那年冬天,日拉山的雪特别厚。
阿妈总说肚子疼,但山路难行,只能忍着。可疼了一个多月,实在撑不下去了,阿爸就赶着牦牛,驮着阿妈,顶风冒雪闯日拉山,医院赶。
山越来越高,雪越来越厚,气温越来越低。阿妈没能翻过日拉山,她最后一丝气息永远留在了风雪里。丈夫没了妻子,儿女没了母亲,眼泪取代欢笑,玉麦的山水全都黯然了。
“到山外去吧!”孩子们的哭声让桑杰曲巴心痛。“玉麦就剩我们一家了,我们要是也走了,这片国土就没人了。”守边的使命让桑杰曲巴咬紧牙关。
一家人再次选择坚守玉麦。
日子就这样不回头地向前走着。孩子们大了,桑杰曲巴老了。
年,28岁的大哥贡觉扎西在转山途中结识一名曲松县女子,两情相悦,结了婚,搬去了山外。小弟嘎尔琼从小勤奋,桑杰曲巴送他到山外读书,让他学了藏医。从此以后,日拉山南侧,就只剩下桑杰曲巴、卓嘎和央宗三个人。山外的人就把玉麦乡叫做“三人乡”。
历经苦难的洗礼和岁月的风霜,他们都成了玉麦的一座山。
一座守望边境、岿然不动的山。
-叁-
年,干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退休,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了副乡长。守护玉麦的使命交给了下一代。花开了又谢,山绿了又白。玉麦终于有了邮递员。
15岁的白玛江才勇敢地接过为玉麦送信的工作,成为沟通玉麦与山外唯一的“信使”。而这份“信使”的差事,白玛江才一个人单枪匹马,一干就是40年。
孤独的邮路仿佛一丝线,紧紧牵住了玉麦这只风筝。每当看到白玛江才骑着马、驮着邮包从山上慢慢移动下来时,桑杰曲巴的眼里就会闪光。
收到报纸与信件那一刻,横亘的日拉山仿佛一下子变矮了,玉麦也没有那么孤独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府派人为玉麦盖起了新房,建起了2.5千瓦的水电站和卫星电视接收站。桑杰曲巴一家住上了新房,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玉麦的晚上第一次被荧荧灯光点亮了。
白玛江才在经年累月的翻山越岭中,看惯了玉麦的云雾雨雪。到了年,他与妻子干脆从山外搬了进来,成了玉麦人。同样是这一年,上级为玉麦委派了一名副乡长(兼医生),山外又搬来一户人家,玉麦人口增加到了3户18人。玉麦乡从此告别了“三人乡”。
年,新华社的记者来到这里,第一次向外界报道了这个全国人口最少乡的情况。玉麦的故事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那段时间,白玛江才带回来的信件,一大半都是给我们姐妹俩的求爱信。”卓嘎现在回忆起来,还会腼腆一笑。但这并没有改变她们的人生轨迹。
央宗、卓嘎先后成家。她们的丈夫都不是“户主”,都是从其他地方“嫁”到玉麦的“倒插门”。千禧年之后,玉麦的变化越来越大。年,玉麦经历了两喜一悲三件大事。
一喜,全乡人口增加到7户25人。
二喜,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
从玉麦乡到曲松村的33公里碎石渣土路成为一条“喜马拉雅天路”。当第一辆汽车开进来时,桑杰曲巴郑重地给它献上了哈达。这是他一辈子最想实现的愿望。
同样是在这一年,阿爸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走了。“留在玉麦。”“守边。”这两句话成了桑杰曲巴最后的嘱托。卓嘎回忆说:“那么多年,从来没听阿爸说过苦,也没听他说过要搬出去。以前家里什么都没有,也不知道外面的人是怎么过的。交通闭塞,即使再苦,也不觉得苦了。后来眼看着路修通,日子越来越好,阿爸却走了。”
桑杰曲巴离开人世,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难过万分。他从小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外公是他心中的英雄。桑杰曲巴希望索朗顿珠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很争气,考上了西藏大学,成为玉麦乡走出去的第一批3个大学生之一。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玉麦,继承外公的遗志,成为第三代玉麦守边人。
年,一个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建成,村民用电有了保障。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电也得以走进玉麦。年,玉麦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守边的村民们有了坚实的依靠,这片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也有了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
这一年,干了23年的卓嘎卸任乡长。新乡*府成立,一批年轻干部来到这里,奉献边疆。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但卓嘎、央宗用她们半生时间,默默守护了一大片锦绣山河。年,玉麦乡总人口达到9户32人。
玉麦人之间几乎都有着亲属关系,哪怕是小孩子,都能把全村人的名字如数家珍般叫出来。大家就这样组建了一个大家庭,共享一个小世界。
年,*的十九大刚过,一封北京来信,让玉麦故事感动亿万国人,让玉麦之名响彻神州。卓嘎、央宗姐妹在孤寂困苦中的不屈坚守,终于换来了最珍贵、最响亮的回应。
玉麦既不需要万丈高楼,也不需要霓虹幻彩,它只要矗立在那里,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要是阿爸也能看到这一刻,他该多高兴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那一刻,卓嘎、央宗热泪盈眶。
那些执着坚守的岁月,让姐妹俩荣获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给她们的颁奖词是: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一轮希冀的红日,已然跳出玉麦的东方。
-肆-
玉麦四面为高山环抱,玉麦河汩汩流过。从日拉山上看过去,几处房屋依偎在河边,仿若茶杯底。
然而,这个处在西藏最南沿的小山谷,在历经苦难之后,正在酝酿着喜马拉雅山麓最闪耀的一次蝶变。这一次,高山无法阻拦,雨雪无法阻拦,玉麦将真正走向未来。
全乡现已实现网络全覆盖,村里流行起了移动支付,国家电网的电接了进来,村民从此告别小水电,玉麦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建设也已全面铺开。
在今年内,又会有47户居民从山北面搬进来,届时,全乡56户名居民将全部入住新居。日拉山上那条碎石渣土路也将被四季畅通的柏油马路所取代。对于玉麦的变化,大群宗感受在身,感慨在心。她是白玛江才的妻子那贡的妹妹,她与次仁曲杰结婚后,组成了玉麦的第4户人家。
一家人一开始以放牧为生,后来玉麦条件逐渐变好,转山、旅游的人多了起来,便开起了商店,卖些瓜果、零食、日用品,生意不错。次仁曲杰有驾驶技术,一家人凑了50多万元,买了一辆大卡车,让他跑运输。
大群宗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她并不想到山外去。她说:“玉麦环境这么好,就像生活在仙境一样,为什么要离开仙境呢?况且等小康乡建成,我们这里和城里一样,外面的人都会进来的嘛。”大群宗是一个爱笑的人,说这话时,她笑得很灿烂。
和大群宗家相似,玉麦乡每家每户的生活条件都差不多。*的*策惠及每一个人,而自主生产方式,则大多与放牧、经营商店、开家庭旅馆、跑运输等相关。
“不同于"三人乡"时代,现在我们玉麦人的生活是真正的衣食无忧了。”玉麦乡*支部书记达娃拿出一份材料,上面清楚地记录着玉麦人收入水平的变化:年,玉麦人均收入元,全乡总收入不到6万元;年,人均收入增加到元,全乡总收入达到10.8万元;而到了年,人均收入已达到.6元,全乡总收入更是超过万元。
玉麦的变化不只是数字,更在于未来的希望。
今日的玉麦,热火朝天取代宁谧寂静,田园牧歌变成了发展热土。挖掘机来回调换着动臂,运输车辆不停作业,建筑工人扛运材料、浇筑房基、装配龙骨,场面甚是繁忙。
玉麦乡现任乡长胡学民说:“全乡所有民居都实行标准化建设,全部采用装配式轻钢龙骨结构,能承受八级地震。房屋外墙设有保温层和隔水层,房顶采用彩钢瓦,房内设有直排烟囱,住起来很舒适。乡小学、卫生院也在同步建设。”
在施工方湖南建工集团项目部,一块倒计时的牌子尤为醒目。按照要求,玉麦小康乡要在今年内具备入住条件。除了村内,日拉山上的公路建设,也一刻不停歇。开山炸石、拓宽路面、保通现有道路,中交一公局第六公司的筑路工人在随时都有滑坡、泥石流风险的山上,奋力修筑玉麦的“天路”。
沿着玉麦河向南走,穿过一片峡谷,一直走到海拔只有米的一个叫龙嘎加萨的地方,那里森林茂密、飞瀑流泉,处在边境最前线。“这里也布设了一个居民点,在今年搬迁过来的47户居民中,会有17户住在这里。”达娃说。
小康乡落成时,玉麦全乡将有56户居民,寓意着56个民族是一家,共同守卫祖国边境。途中还有一处正在建设的农业设施。胡学民说,那里处在玉麦谷以南8公里处,冬季不积雪,以后要建设3亩茶园和平方米的蔬菜温室大棚,以实现全乡蔬菜自给自足,并为村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玉麦乡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人心生感慨,这样一个偏僻山谷,将来会是一个如何宜居的“桃源”?依托良好的资源,玉麦乡把今后发展的方向锁定在了旅游业。“玉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谈及此处,达娃侃侃而谈。
玉麦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瀑布泉涧随处可见。大量降水遇高山凝结成云雾、霜雪,让玉麦拥有了最多姿的云海雾流,和最晶莹的雪山雾凇。
降水还塑造了玉麦24万亩的原始森林和5.2万亩的高山草甸,山体植被层次鲜明,形成了一条显著的植被垂直分布景观带。不仅如此,气候和地理的综合作用,还造就了动植物的多样性,使玉麦成为喜马拉雅生物资源库。
报春花、绿绒蒿、点地梅、青冈、高山杜鹃、高山松……白颈鸫、牛背鹭、藏马鸡、白唇鹿、旱獭、黑熊……在玉麦谷中行走,随时都有可能与这些动植物不期而遇。
“一到夏天,山上*的、紫的铃铛花漫山遍野,我都不忍心下脚。”“我们早上不用闹钟,是被鸟儿叫醒的。”谈起玉麦的美,达娃和胡学民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
除了自然风光,玉麦还有着悠久的转山文化。
达娃说:“玉麦是扎日神山转山线路上的最后一站,有着年的转山历史。"猴年巡礼扎日"是藏传佛教的文化习俗,玉麦地处西扎日地区的核心地带,是朝圣者歇脚、补给的地方。”为把这些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玉麦小康乡在建设之初,就留足了旅游发展空间。
“我们的小康乡本身就是一处设施齐全的生态小镇景区。”胡学民指着规划图说:“小康乡规划用地亩,建有一个中心公园和6座活动广场。玉麦河上还要建景观桥,可以从河对岸的观景步道俯瞰整个玉麦。游客服务中心、家庭旅馆、餐馆也都一应俱全。”
随着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拉林铁路、泽贡高等级公路以及各级路网的日臻完善,玉麦对外界而言将不再难以到达。尤其是“西藏山南玉麦线”在今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列入“西部行”十大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这对玉麦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山南市旅发委干部李意强介绍说:“"玉麦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小环线"是我们下一个着力推广、重点打造的精品线路。玉麦风景秀丽,旅游集群程度极佳,再加上"玉麦故事""玉麦精神"的吸引力,通过完善基础、加强推广,这里一定能成为下一个"西藏江南"。
日出东南隅,玉麦绽芳华。
喜马拉雅山的冰雪,亘古未消,但在它迤逦的角落里,沉静斯年的玉麦,却不再空寂,她日新月异地涌动着生机、散发着活力。
当封闭的边境连通山外,山谷便不再孤立。我们可喜地看到,是国人的注目,是小康乡的建设,是未来的旅游业,正打破着喜马拉雅的冰冷,成为玉麦与世界相拥的津梁。
玉麦不动,她就在那里;玉麦不动,她已走向未来。
-伍-
岁月很慢,流水很长,未来却即将到来。
从一家三口到9户32人,玉麦就像一棵树,由羸弱到参天,根越扎越深,枝叶越来越繁茂。
放牧、巡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玉麦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朵云都记录着这里的故事,见证着这里的喜怒哀乐。
65岁的次仁措姆年搬进来,是玉麦年龄最大的乡民;41岁的小群宗,到玉麦后结婚生子,在玉麦生活了22年;30岁的巴桑次仁,19岁来到玉麦,当过教师、村医、水电站管理员,现在成为玉麦乡唯一行*村玉麦村的村支书;6岁的旦增片多,是玉麦年纪最小的守边人,水汪汪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无邪……
玉麦守护者的故事让人感动,建设者的故事同样让人动容。
原副乡长兼村医扎西罗布是第一个到玉麦工作的“外来户”,也是玉麦人的“接生婆”,为玉麦接生了8个孩子;小康乡建设开工后,湖南建工执行经理罗立光一守几个月,匆匆回家过个年便又赶回来,路遇风雪,整整走了5天;“90后”吴茂林回老家结完婚,蜜月都没有度完就又回到了建设工地……
无限风光在险峰,悬崖花朵最迷人。
玉麦是一个世外桃源,却又是个淬炼池,每一个到这里的人,都绽放出了生命的顽强。在艰苦的环境里,守护者即是建设者,建设者也是守护者。他们一起成就了玉麦的过去,光辉着玉麦的未来。
夏日的日拉山小牧场花开遍野,央宗再一次来到这里放牧。她一边挤牛奶一边说,玉麦虽偏远,但国家从来没忘记他们,有国家的关怀,大家都很安心。
当问到她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她腼腆地说:“继续巡山放牧,再做点旅游生意,把日子过好,把边境看好。”央宗说的很朴素,但却是每个玉麦人对未来的期待。从日拉山上远远望向玉麦的方向,雨雾朦胧中,绰绰约约的玉麦仿佛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建筑工地发出的轰鸣声,让人似乎感知到了玉麦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建成后的样子。那是小镇整洁秀美、交通便捷通畅、游客络绎不绝的样子,是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样子。
骀荡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不久的未来,玉麦将是最美丽的边境乐土。
▼▼▼
前天上午,全国“时代楷模”结对互助活动在华西村举行。西藏自治区*委宣传部巡视员、文明办主任仁青洛布,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飞,江苏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副处长张广宇,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全国“时代楷模”卓嘎、央宗,江苏“时代楷模”吴协恩,以及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和江阴市华西村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结对互助活动。在结对共建活动中,华西村与西藏自治区玉麦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并为时代楷模互助联系点揭牌,参加活动人员还一同参观了吴仁宝故居、“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等。全国“时代楷模”卓嘎激动地告诉记者:“之前我只是通过电视了解华西村,这次来到华西村,感到很振奋。希望能够通过结对共建活动,把华西的精神和先进的发展经验带到玉麦,把玉麦建设得更好。”△吴协恩和卓嘎分别代表江苏省无锡市华西村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吴协恩向卓嘎央宗姐妹赠送书籍《信仰》。△袁飞和仁青洛布为时代楷模互助联系点揭牌。
据了解,此次结对共建活动是江苏省和西藏自治区共同深化典型学习宣传工作的探索实践,旨在汇聚榜样力量,放大典型效应,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华西村*委书记吴协恩表示:“结对并不意味着只见一次面,结对之后的各项工作更要落到实处。我们将通过两村的互联互通,在帮助玉麦村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让华西村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实现优势互补。”
签约仪式后,全国“时代楷模”卓嘎、央宗一行,先后瞻仰了吴仁宝老书记原居,参观了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和龙希大楼,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我们来个约定自驾玉麦乡
我敢去
你们有敢一起的吗?
END
编辑:安木文章:网络
合作联系:商务部-
俱乐部抖音:fj(樊间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