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8日平和新闻
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年4月18日,星期一,农历三月初十二,欢迎收看《平和新闻》,首先请看内容提要:
1.我县召开《平和县城乡总体规划(-)》专家技术审查会。
2.我县两乡镇获省首批“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荣誉称号。
3.世界读书日,我县送文化进*营。
以下是详细报道

p>1.4月15日,平和县城乡总体规划(-)》专家技术审查会召开,研究和审查我县城乡总体规划方案,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林德志,副县长张华,县*协副主席、小溪镇*委书记江益权参加会议。
2.4月15日,我县召开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部署下阶段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及现阶段环保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副县长朱新丰、王杰东以及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3.近日,我县九峰镇、文峰镇三平村老体协荣获福建省首批“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荣誉称号。据了解,漳州市获此殊荣的共有23个单位。
4.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县邮*局、县图书馆联合开展“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弥漫平和”为主题的“送文化进*营”读书活动,向平和县武警中队赠送多册书籍,倡导全民阅读。
5.近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类的各项获奖名单揭晓,平和广兆中学的林艺鸿、叶子玮两位同学参赛的书法作品喜获三等奖,这对于该校的书法老师林炎生来说十分欣慰,这是他多年以来青少年书法教育再次取得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
(以下视频请WiFi下观看!)
我县召开《平和县城乡总体规划(-)》专家技术审查会
作者:林清辉来源:平和网接收回传
4月15日,平和县城乡总体规划(-)》专家技术审查会召开,研究和审查我县城乡总体规划方案,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林德志,副县长张华,县*协副主席、小溪镇*委书记江益权参加会议。
专家通过审阅资料,踏勘现场,听取规划编制单位方案汇报和市县部门代表意见后,从发展战略和目标、规划理念、规划性质、规划人口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划标准等方面进行认真讨论,同时就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提出了相关意见。
在听取完专家组对规划的意见建议后,林德志对与会专家针对我县城乡发展的现状,为我县城乡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同时表示,我县将以此为契机抓紧修改完善,尽快形成报批稿;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原则,通过编制各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序引导县城空间合理发展,并加大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投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我县召开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
作者:蔡煌杰来源:平和网接收回传
4月15日,我县召开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部署下阶段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及现阶段环保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副县长朱新丰、王杰东以及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县农业局、环保局领导就我县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分别作了部署。
会议指出,各乡镇认识要提高,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务见成效;任务要明确,严格控制新(扩)建生猪养殖场;整治要彻底,开展地毯式摸底排查,逐一登记造册,严禁瞒报、漏报的情况;督查要到位,成立督查组,每天一督查、每周一通报、一月一评比,核实各地上报的整治进度。
会议还部署了当前环保的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启动“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确保完成生态建设年各项目标任务;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竞赛,各考评单位要每季度对各乡镇(场)进行考评,并及时上报考评结果;要加快*标车淘汰工作,持续加大宣传、告知和引导工作,营造氛围,确保完成年度淘汰任务。
朱新丰强调,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有计划、有措施推进这项工作,加快进度,全力抓好污染整治工作;要落实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我县两乡镇获省首批“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荣誉称号
作者:张艳珍来源:平和网接收回传
近日,我县九峰镇、文峰镇三平村老体协荣获福建省首批“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荣誉称号。据了解,漳州市获此殊荣的共有23个单位。
目前,九峰镇大约有30名老年健身体育骨干,每年都会组织多次传统民俗文化庆典活动,全镇有十支队伍能以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为载体,展示自己的老年风采和健身体育成果。
除此之外,我县的五寨乡寨河村、秀峰乡福塘村、芦溪镇芦丰村等26个单位被授予漳州市首批“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有力推进了农村老年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同时,我县还将通过各种展示和比赛,激发老年人对就健身体育运动的热情,吸引更多老年群众参与健身体育,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体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健、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
世界读书日送文化进*营
作者:张艳珍来源:平和网接收回传
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县邮*局、县图书馆联合开展“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弥漫平和”为主题的“送文化进*营”读书活动,向平和县武警中队赠送多册书籍,倡导全民阅读。
当天,记者看到不少官兵都趁着闲暇时间赶来阅读书籍,为自己充电。他们表示,有了这么多图书,他们的部队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不会那么枯燥了。
据了解,此次捐赠书籍内容丰富,涵盖*治、*事、文学、历史、书法、集邮作品等适合部队官兵阅读的题材,旨在营造一种浓厚的*营读书氛围,进一步丰富我县双拥共建内容,活跃*营业余文化生活。
活动还组织该县书法老师、集邮爱好者与官兵开展书法艺术、集邮文化等交流,以此纪念第21个“世界读书日”。
林炎生:舞动键盘时代的书法教育
作者:叶庚成朱英林张艳珍林小良来源:平和网接收回传
近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类的各项获奖名单揭晓,平和广兆中学的林艺鸿、叶子玮两位同学参赛的书法作品喜获三等奖,这对于该校的书法老师林炎生来说十分欣慰,这是他多年以来青少年书法教育再次取得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
林艺鸿告诉记者,他们班原来对书法都不感兴趣,是林老师带领他们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的,让他们初窥中国书法艺术魅力,这次比赛,林老师更是费了苦心。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近年来,随着书法自身功能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汉字的书写越来越少。如何舞动键盘时代的书法教育?作为北兰亭会员、福建省书协会员,既当数学教师又当书法教师的林炎生多年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认为书法有三个支撑点:法度、情感和境界。所以学习书法应静下心来,从培养道德、文化修养、接受中国传统文学熏陶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书法良才。初学者学习书法会感觉较为枯燥,为培养学生学习书法兴趣,他通过多媒体教学、临写传统碑帖、学习书法拓片制作等方式方法展开灵活教学,带领学生多层次领会书法艺术魅力。
为更好地让学生学习书法,他还办起了书法兴趣班,凭借多年对书法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亲自制定了系统的书法教学方案,并编著了系列书法教材,因材施教,初级班注重书写习惯和独体字教学,中级班注重偏旁部首及结构教学,高级班注重章法和创作的教学。他的书法兴趣班已经成为平和乃至漳州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线,近十年来共培养了上千名书法爱好者,有20余名学生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著名书法家钱君匋、孙其峰等名家还为其题名祝贺。年以来有部分学生考入中国书法院、泉州师院等各大院校的书法专业。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长流水。林炎生老师潜心研习书法四十载,写字、教育已融入到他的血液之中,“内练外修”成为他提高自己艺术水平的途径。
为深入学习研究传统书法,领会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林炎生老师还得到中国书协翟万益老师的悉心指点,经常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班,接受名家指导,从此他走上了更专业的书法创作之路。凭着执著,他的书法逐渐走向成熟。他的书法飞动而凝炼,无不折射出他对生活真谛的感悟。
林炎生的作品自然、朴素、清新,为大众所接受,正是这样的作品而受人喜爱。年作品《幽玄》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年作品入展“道亦载道”北兰亭五周年优秀会员书法作品展;年9月作品获“纪念朱熹诞辰周年全国书法展”优秀奖;同年10月作品获“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展”二等奖……
林炎生老师说,他把练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追求的是散淡、宁静、平实、雅致,练书法,不为炫耀,不为名利,只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
林炎生认为通过书法教学上的灵活多变,以及多年来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他在书法艺术道路探寻中开始见到一缕属于自己的阳光。我们祝愿他带上阳光,去寻找属于自己艺术的那片晴朗。
那两座清朝小桥
作者:?*荣才来源:闽南日报接收回传
去看两座石板桥,是因为曾萼。
曾萼是平和人,出生在九峰*田村,不过那是清朝,公元年,距离现在快三百年。曾萼让我们记住,是因为他是官员,年考中进士的他,在将近三十年的官员生涯中,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退休前被封为奉*大夫。而且曾萼的官声不错,为官清廉,重视办学,著有《咏归集》和《易卦阐义集》,可以说曾萼有文化、干实事,属于勤*廉*的干部。
这两座石板桥在平和县长乐乡农家村,一座在横家田水口,一座在农桑寮水口,都是曾萼修建的。农家村离九峰镇*田村有20多公里,在清朝,山高林密路远,和曾萼扯上关系,是因为这里是曾萼退隐生活的地方。曾萼活得足够长,年才去世,而他“告归从养”,原来是顺理成章地回到老家九峰*田村,问题是这里离当时的县城九峰镇很近,才几里路,官场应酬往来,繁文缛节不少,而且既然是应酬,有多少真情在里面还真难说。场面上的事情,对于在宦海沉浮数十年的曾萼来说,没有多少新鲜感,更多的是厌倦。于是,他在乾隆五十二年(年)携眷搬家,来到了农家村,把自己居住的村落命名为农桑寮,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村过起退隐生活。
围绕农桑寮的小溪,弯弯曲曲,住户大多居住在溪的左边,而对岸,有一条小路直通坪洄村。坪洄村当时人口比较多,有古渡口、邮铺,属于区域中心。到坪洄村,几乎就是农桑寮人的不二选择,而涉水而过,自然有不少不便。再说曾萼会看风水,他觉得弯弯曲曲的溪水到村口一泻而下属于犯忌,修座桥“把水口”就不仅仅是生活方便的需要,也是村庄兴盛发展的需要,农桑寮的石板桥就此应运而生。桥不宽,1.5米左右,长4米左右,五块条石搭在两边延伸一点出来的桥基拼成,右岸边,还连接三块横着并列的条石,有引桥的功能,朴素实用。
在离农桑寮大约两公里的地方,是横家田,农家村的另一自然村。横家田水口也有一座石板桥,风格和农桑寮的石板桥几乎没有差别,也是曾萼修建。横家田石板桥也是宽1.5米左右,长约5米多,比农桑寮的石板桥略长,用五块条石拼成。当时横家田联系的是长乐联三村,是农家村的另外一个进出口。
两座桥,条石长着青苔,有历史的沧桑感。桥都位于水口,都有一小片树林,这些树是杂树,没有整齐划一,有椎树、岭南青冈、椴树等等,横家田水口的那棵岭南青冈是目前发现的福建省最大的,有了别样的殊荣。桥面或者两岸,洒满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就是那些落叶,也让人有岁月久远的感慨,唯有流水,依然潺潺,没有波浪,讲述的是山村的宁静。
两座桥,谁先谁后,没有明显的记载。曾萼当年进入农家村,先到哪个村庄也无法确定,按照距离,他应该是先经过长乐,然后到达横家田。不过,曾萼在坪洄村留下买、还永思楼的故事,让曾萼先到农桑寮也成为另外一种可能。不过,几乎可以确定,曾萼当年到横家田的时候,横家田已经有许、石姓氏的人居住。既然为了退隐,他选择继续前行,来到相距两公里左右的农桑寮,似乎符合曾萼的选择。而这两座桥,肯定是曾萼退隐之后的工程。
农桑寮和横家田,都留下曾萼的故事。曾萼在农桑寮建自己定居之处望云楼的时候,土地伯公作为老虎的舅舅,前后四次去帮工居住的地方“留青”,也就是做记号,让老虎可以按照记号吃人。但土地伯公的行为被曾萼发现了,前三次他都是把记号悄悄拿走,让老虎惆怅而归。第四次,曾萼见土地伯公丝毫没有知难而退,就出面怒斥,而且用手上的文官折扇狠狠敲了土地伯公的脑袋。第二天,有人见村口土地伯公的塑像缺了一角,不仅如此,土地伯公还羞愧而退,以致有相当长的时间,农桑寮没有土地伯公。而在横家田,就是石桥旁边,土地伯公庙居然生了白蚁,据说因为曾萼的官阶比土地伯公高,以致每次曾萼进出,土地伯公都要起来行礼,后来土地伯公干脆就离庙出走了,以致生了白蚁。曾萼听说之后,去看了,果然发现土地伯公的神牌往前扑倒了,好像跪拜行礼。曾萼把土地伯公神牌扶起来,说你是为保一方平安,见官大三级,这样土地伯公的级别就和曾萼平起平坐了,以后庙里就再也没有生白蚁。故事很神奇,我们其实不用探究真假和是否可能,只要愿望美好、人心向善,任何说法都是一种风景。
在农桑寮石板桥附近,有曾萼退隐居住的“望云楼”,闽南土木建构的两层房子,没有什么精美的雕刻。既然是退隐,就没有必要豪华或者精美。可以想象曾萼当年就是就地取材,用山上的木头和农桑寮的泥土为自己搭盖了隐身之处,那瓦片也许也是附近烧制。房子内部天井旁的木柱,有焚烧的痕迹,据说是当年国民*兵追杀游击队,恼羞成怒的举措,不过那是岁月后来的注脚。在望云楼正门,有副对联“望重岳山齐家治国,云轻富贵解组归田”,这是曾萼的心迹。
农桑寮如今有四百多人,都是曾萼的后裔,如今已传到第11代了。因为曾萼的乳名叫阿水,当时*田村的人都直呼其名。后来曾萼中了进士,直呼其名颇不礼貌,大家就改称他为“水进士”。说到水进士,他的后裔充满尊敬,有曾萼后裔还很宝贝地从楼上拿出一道圣旨。这圣旨是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颁发的,是乾隆为了褒奖曾萼的父亲曾士敏、母亲游氏教子有方,敕封曾士敏为文林郎、游氏为孺人。据说圣旨还有一道,是敕封曾萼的祖父、祖母的。相信这样的敕封当时不在少数,类似于今天的全国文明好家庭,是一种荣誉,是官员光宗耀祖的附加光环,也是皇帝笼络手下官员的一种手段。有曾氏后裔小声告诉我,当年曾萼还留下一把宝剑,就藏在某村民手中,只是他不愿意拿出来而已。我点头微笑,表示理解,历史,其实也无须一一检视。
从年到年,曾萼在农桑寮居住了十六年,这是他生命最后的岁月。修建两座石板桥,仅仅是曾萼人生里程很小的举措,但这两座桥的存在,让许多岁月可以重新闪回。走在这两座石板桥上,不会简单的云淡风轻,那些青苔、落叶,还有桥面行走之后的磨损,似乎可以看到走过的日子,看到曾萼平和、闲淡的身影。
平和:80头小*牛助力贫困户
作者:罗奇伟刘丽琼来源:闽南日报接收回传
闽南日报讯(罗奇伟刘丽琼)近日,笔者在平和县长乐乡农家村养牛基地看到,一群鲁西*牛正悠闲地吃着青草。
长乐乡农家、秀山、乐北三个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山地牧草资源,许多贫困户还具有养牛经验。
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长乐乡集中三个村的半劳力贫困户,开辟养牛基地,由乡*府牵头成立合作社,由村委监督,由乡里的畜牧站负责技术指导,并帮忙解决销路问题。目前,首批80头山东鲁西*牛苗已由40多户贫困户放养。
据悉,该项目是漳州开发区精准扶贫挂钩长乐乡之后的首个资金扶持项目。
平和地税: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办税服务
作者:谢育敏摄影报道来源:闽南日报接收回传
日前,平和地税迎来一群特殊的“纳税人”,40名八年级的学生代表初次走进办税服务厅,当一回“纳税人”,零距离感受办税服务。学生们实地参观税务工作现场,在窗口亲身体验办税流程,参观税务思想廉*文化基地,与税务工作人员交流学习税收知识。
一条路改变一个村
作者:郑来珍通讯员老区办来源:闽南日报接收回传
水泥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为老区人民带去新的希望。
老区建新路脱贫有“捷径”
去年,老区基点村水泥路建设被列为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年,我市完成了86个老区基点村公里水泥路建设。此外,在人以上革命老区基点村和较大自然村水泥路硬化方面,截至去年我市累计补助公里建设资金,市财*补助万元,惠及老区群众21万余人。
据了解,从年开始,我市已连续4年对革命老区基点村和较大自然村水泥路进行补助,每年补助公里,每公里5万元,其中市财*补助0万元,有效带动各原中央苏区县各自然村掀起修建水泥路热潮。老区村水泥路建设,完善了交通路网,促进平和、诏安等交通不便贫困山区经济发展,还有效改善老区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了老区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帮助老区人民唱响“幸福歌”。
市老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县(市、区)交通、财*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革命老区村水泥路建设,根据各地实际,努力落实配套项目资金。如年龙海市财*安排万元对水泥路面未硬化的老区村新建设的水泥路面硬化进行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公里8万元;南靖县对全县通自然村水泥路长度米以上、宽3米以上、厚18厘米以上的进行专项补助,标准为普通行*村每公里补助10万元;老区村每公里补助12万元;贫困村每公里补助15万元,既是老区村又是贫困村的行*村按贫困村标准进行补助。
☉本报记者郑来珍通讯员老区办文/图
一条路改变一个村
在漳州第一高山大芹山下的平和县大溪镇大芹村,记者感受到道路建设带来的变化。
该村属于老区基点村。村庄离县城约60公里,全村分散分布着8个生产小组。这个在年之前还几乎没有水泥路的村庄,目前,全村共完成道路硬化21.8公里,总投入.7万元,群众筹资万元,社会资金万元,争取上级资金补助.7万元,除了村主道,8个生产小组到村主道之间的连接线全部通上了水泥路。
随着道路的通畅,往日的大芹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芹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果树种植和外出务工。大芹村书记张金霸说,以前路况差,出入不便,导致村里的水果收购价都比外面低,直接影响村民收入。而自从修了“致富路”,这种情况大为改观。同时,借助山区旅游资源项目开发,一些村民开始回到村里发展,留守儿童也减少了,收入也上去了。据了解,大芹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经从年的3元提高到年的近0元。
对于水泥村道建设的好处,大芹村大坑组村民陈培植感触颇深。陈培植回忆,有一年冬天,他用小四轮农用车载着0斤橘子去镇上卖,没想到土路突然崩塌,连人带车摔下,橘子滚落一地,导致那一年收入损失将近一半。水泥路修好之后,陈培植笑说,现在出门省了一半时间,并且路宽,就是大六轮的农用车进出都没问题。
修路给陈培植家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以前,小孩去镇上读书,无法当天回家,陈培植的妻子不得不去租房陪读。租房费用高,还少掉妻子一个劳力,无形中增大了家庭负担。去年年底,水泥路修好了,陈培植一家放弃租房,回到自己家中居住。“单单陪读租房这一项,一年就省下大约2万元,差别太大了。”陈培植说。
来源:平和县新闻中心
责编:赖育民、*荣才、林丽红、叶庚成
编辑:朱国文、周艺桂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