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早,阿拉去浦东都靠它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申知沪志方志上海

生命因水而不息,城市因水而灵动。上海是典型的依水兴市、治水兴利、借水发展的河口海岸城市。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孕育了大上海,航运业依靠着纵横的水系而延伸,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

轮渡是上海航运和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亦是城市演化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浦东的开放与发展。“乘摆渡船”,这种独特的交通方式曾经深深影响着上海人的生活,声声汽笛声夹杂着人间百味,那是属于数代上海人共同且难忘的记忆。

百年轮渡城市记忆1

浦西和浦东,从自然地域概念到行政区划概念,黄浦江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浦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宽阔的江面对两岸的交通往来产生了制约,渡船便应运而生。

元、明时期,上海地区已出现渡运。清道光二十年(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上海的渡运网络基本形成。黄浦江自闵行以下已有越江渡口20多个,张家塘渡、龙华渡、草庵渡、周家渡、高仓渡、南仓渡、北仓渡、永济渡、张家浜渡、老白渡、陆家渡、杨家渡、关桥渡、宋家港渡、白渡、芦子渡、桃树渡、下海渡、洋泾渡、杨树渡、东沟渡、南路渡等,吴淞江(苏州河)也有不少船渡,如头坝义渡、二摆渡、小沙渡、曹家渡、梵皇渡等。

清代沪上著名上海史学者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曾这样写道:“浦阔无梁阻旅行,沿滩渡口有船横。民捐官设都称义,普济东西往返程。”这里提到的“义渡”是黄浦江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种渡河方式,大约起源于明朝,多为民间团体自发集资、报送官府批准设立渡口。过江者须支付适量的渡资,不足的部分则由官衙和慈善机构补贴。

年前后,浦东眺望浦西外滩。可见江边一字排开的人力摆渡小船图片来源

HarvardYenchingLibrary年4月4日《申报》一篇题为“浦东巡局”纪事的消息中就提到义渡的一些信息。“浦東各馬頭義渡船,前經道憲袁觀察諭飭義渡局委員吳明府,迅卽稽查號數,分給布旗,每船懸掛,以示辨認......”从中可看出,当时对义渡的一些管理措施民国初年,黄浦江上的义渡小船,可见每条都有编号,以便识别和管理

图片来源

SouthChinaMorningPost

至清末年间,所有渡口的渡船,均为木质小船,主要是划子、舢舨,大的载客三五十人。清宣统二年(年),士绅谢源深(现今浦东新区源深路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主持的浦东塘工善后局率先开办了机动船渡江业务。

年11月21日《申报》一则题为“参观上川长途汽车记”的短文中有关于铜人码头渡船较为详细的描述:“下午二時,自上海銅人碼頭登浦東塘工善後局小輪渡,浦此輪往來於上海東溝間,途中在高廟少停,高廟即上川汽車路之起點也,輪行至高廟約一小時,渡資銅元十八枚,乘客甚擁擠.......”

年10月10日《申报》一篇题为“八十年来之上海市公用事业”的专文中有如下记述:

“浦江兩岸,人口稠密,往來股業,在未設輪渡之前,水上交通,端賴手搖民船,危險費時,不便殊甚。宣統二年(一九一〇)九月,浦東塘工善後局爲便利辦公起見,租貸小輪,行駛浦東西,附載旅客,酌收渡資,經稟准縣道各機關立案,於十二月五日試航,是爲官辦輪渡之發軔。初由東溝直駛南京路外灘銅人碼頭,民國六年添駛西渡,八年添駛西。創始時所用輪船,均爲租貸,民國二年始訂造公益一輪,十一年七月復購進公福小輪,更名公安,此外又置有公利公濟公道等大小拖船七艘,其他快船舢舨等三艘,行駛東溝,慶寗寺,西渡各地,並自建碼頭,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秋,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輪渡隨塘工局移交,初歸市政府浦東辦事處暫管……”

此文对黄浦江上轮渡起源和发展有较为确切的描述。正如其中所写,年上海特别市成立,浦东塘工善后局所办的轮渡转由市政当局接办,隶属于上海特别市公用局。期间经过二次大规模投资扩充,民国24年(年),上海特别市轮渡的资本已达70万元,拥有长渡、对江渡轮12艘,客位个,钢质浮码头9座,木质码头3座,航线6条,全年乘客人数人次,全年装运货物件,至民国26年(年),上海市属轮渡成为上海渡运业中的主要力量,并形成以市属轮渡为主,商办民渡、济渡为辅的渡运体系。

20世纪20年代的外滩铜人码头图片来源

日本东洋文库(NIHU)年11月10日,上海特别市浦江轮渡管理处定造的“市轮渡1号”投入试运行年1月8日,“市轮渡2号”投入运营年12月,“市轮渡3号”投入营运,主要担负长线渡线年12月,“市轮渡4号”投入营运,“市轮渡4号”的机舱及特等舱、一、二等舱卫生间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轮渡船票价目表及乘客须知

日军侵华战争时期,上海的渡运业惨遭损毁,仅有3条航线和民营济渡、手摇渡船载客摆渡,至抗日战争胜利时,仅剩长渡轮2艘,并皆出租商用,对江渡轮只剩下3艘,且都已引擎损坏。

年3月,上海成立官商合办的市轮渡公司。至上海解放前夕,该公司有航线6条,计长渡沪淞线1条,对江渡东东线、其秦线、塘董线、庆定线等4条,车辆渡南陆线1条。渡轮19艘,钢质码头13座,木质码头2座。同期黄浦江、苏州河的商办民渡有38处。

年修复后投入对江渡运的“市轮渡23号”年4月,上海市轮渡公司筹备处从外滩招商局大楼搬迁至北苏州路河滨大厦底层办公,图为当时的正门年,上海外滩。图中可见轮渡码头及仍然在运营的人力渡江小艇

图片摄影

JackBirn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12月28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官僚资本的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的渡运业回归人民之后,发展迅速。年,轮渡全行业完成对私改造后,全市的渡运业纳入了上海市轮渡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的轨道,历经数百年的落后交通工具划子、舢舨等开始淘汰,一批新型的渡轮和交通艇投入使用,客运线站和码头等设施得到更新改造。

上海解放后颁发的上海市轮渡公司工商登记证年,由中华造船厂建造的“市轮渡33号”投入营运

2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上海轮渡业又改造扩建一批轮渡线站,新辟增设新的航线。客位、客位、客位的渡轮和33米14车位的车辆渡轮相继研制投产。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上海城市发展逐渐提速,浦江两岸往来的通勤人数持续攀升,“过江难”矛盾日益突出,过江客运量从日均30多万人次增到多万人次。为缓解过江难矛盾,至年9月,市中心已有3条双线客渡航线建成投运,客渡船从客位到客位,发展到客位。汽车渡轮从8车位发展到14车位。

年上海市轮渡航线图客位渡轮客位渡轮

为了提高早高峰渡运的运力,于年5月1日起,早高峰临时采用汽车渡轮作载运自行车乘客过江的专渡。年市轮渡客运量达3.7亿人次。机动车辆运量达.45万辆次。至20世纪90年代,市轮渡已发展到东起吴淞口,西至米市渡沿江80余公里的黄浦江区域内设有对江客渡航线22条,汽车渡航线5条,交通艇航线6条。

部分对江客渡简介

塘米线

塘口至米市渡的航线,其历史悠久。光绪三年(年)《娄县志》第四卷载:“松江境内,河道纵横,历来渡口甚多,黄浦有七渡,米市渡是其中一渡。”20世纪30年代,米市渡成为贯通金山、杭州公路的重要渡口。20世纪50—60年代初,该航线为车客混装航线,月平均载客为5万人次。年,塘米线日渡客量人次。年6月30日,塘米线轮渡下游不远处的松浦三桥建成通车,塘米线车辆渡过渡车流量锐减,使得轮渡班次有所减少,运营时间也有所缩短。年6月11日起,塘米线轮渡临时关闭改造。

年的米市渡年的塘米线“沪航车24”车辆渡轮

西闵线

奉贤西渡至老闵行的航线。据史载,该渡口在明代已经存在。明朝弘治年间的《上海志》里称作黄浦渡,清康熙《上海县志》则称其为横泾渡,渡口为义渡性质。清朝乾隆年间,因在横泾东新设横泾东渡(闵行北横泾口——南横泾口),该渡遂改称横泾西渡。民国11年(年)沪闵公路通车后,商旅往来日增。民国21年(年),该航线将车辆渡“济航”号投入使用,实行客、车混装。

20世纪30年代,在西闵线轮渡线上运营的“济航号”

图片来源

UniversityofBristol-HistoricalPhotographsofChina

西闵线的对江渡码头因长期与长途客运合用,乘客上下、货物装卸都很不安全,年,在新建长途客运码头的同时,也新建了对江渡候船室。至20世纪90年代,航线配置1艘客位客渡轮、3艘客位客渡轮,日均渡客量2.7万人次。年1月7日起,为配合闵浦二桥建设,西闵线车辆渡停航。目前,航线配置客位客渡渡轮2艘,为闵行至奉贤西渡、南桥等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年的西闵线客渡渡轮

后鲁线

又称日曹线、后江线。北起黄浦区江边路轮渡站,南至浦东新区后滩轮渡站,航线开办于年,由朱元甫合伙开办由浦东曹家宅至浦西日晖港间的私渡渡运乘客,故初称日曹线,配置渡船2艘。后渡口位置几经迁移,浦西渡口曾从日晖港迁至鲁班路,最后迁往江边路;浦东一侧渡口曾先后设在曹家宅、康家宅、耀华路、后滩。年,该航线有常备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2.5万人次。年4月30日,为配合卢浦大桥建设,航线浦西鲁班路轮渡站拆除,航线改停江边路轮渡站。年8月1日,因配合年上海世博会建设,航线撤销。

周江线

浦东周家渡至浦西江边码头的航线。航线始于清同治年间,是黄浦江著名的“八长渡”之一。航线初由浦东周家渡至浦西南码头,用帆船载客。清光绪年间,南市文昌路一带逐渐繁荣,航线遂改从周家渡到浦西江边码头,称之周江线,用船工摇小驳船渡客。

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复浦西码头,并租用小轮及驳船恢复航行。年5月25日,在解放上海战役中,解放军部队由浦东到达江边,急需渡船过江,打击盘踞在市区的国民党残余军队。该航线职工找回停靠在浦东码头的新明兴1号轮,从26日清晨起运送解放军过江,用整整一天,将解放军安全送达浦西市区,为解放上海作出一份贡献。

年大跃进时期,因上钢三厂扩大发展,周江线亦扩建轮渡站。20世纪80年代,因轮渡过渡客流流量巨大,遂在航线东侧新建浦西南江路轮渡站以及浦东周家渡2号轮渡站,开辟周南线轮渡(后改称南南线)航线,航线于年9月26日正式开航,两条航线交替发船,形成双线渡运格局,大大缓解过渡客流压力。年,该航线有常备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9万人次。年7月24日起,因配合上海世博会建设,周江线轮渡航线撤销。

年前后,拆除中的周家渡轮渡码头

图片摄影

陆杰

南南线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浦东地区开发,市区居民动迁至浦东等因素,周家渡地区“过江难”矛盾日益突出,仅周江线一条轮渡航线已无法满足需要。年3月3日,由上海市内河航运局提出在周家渡地区新辟双线轮渡的计划。新建轮渡站选址在周江线东侧,浦西一侧码头坐落在南江路1号,命名为南江路轮渡站;浦东一侧码头坐落在浦东周家渡西村路东村93号,命名为周家渡2号轮渡站。工程于年10月25日正式动工,年9月10日竣工,年9月26日,周南线航线开通,实行通宵通航。

改建后的渡运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年,该航线有常备渡船3艘,日均渡客量8.7万人次。因配合年上海世博会建设,自年10月15日凌晨起,浦东周家渡2号轮渡站关闭。年10月15日凌晨起,航线改停南陆线轮渡南码头轮渡站西侧新建的码头与临时候船室,同时更名为南南线轮渡,航线为临时性质。年9月20日起,南南线因配合上海世博会建设而撤销。

年建成投运的南码头路轮渡站年的南江路轮渡站

塘董线

西起黄浦区外马路号董家渡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塘桥新路1号塘桥轮渡站。航线下方为轨道交通4号线南浦大桥站至塘桥站间的跨黄浦江区间隧道。塘董线轮渡始于清康熙年间,曾先后由张、朱、孙、曹四姓诸人捐田置船设渡,航线自浦东塘桥至浦西董家渡。据史料记载:“其西岸渡口建有屋宇,岸滩砌以长石,有‘翼翼四艇该无停晷之盛’,官府亦为之铺筑石路,以“永济”名其渡(董家渡之前身),称誉当世。”该渡最初为义渡,后因往来人数渐多,支出颇多,遂酌收渡资。年,浦东塘工善后局在浦东塘桥路口建筑木质码头,以便渡客上下使用。渡口共有摇橹渡船12艘,船工59人。

民国二年(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局中标注的“董家渡”20世纪30年代的董家渡轮渡码头

董家渡渡口为上海、南汇、川沙三县民众出入要道。20世纪20年代,每日渡江乘客已达万人左右。民国25年(年)3月1日,上海市政府在浦西外马路董家渡街南侧至浦东塘桥路(今塘桥新路)口间新设的市轮渡航线开航,航线转为官办。民国35年(年)10月1日,浦西码头北移至公义码头新建的董家渡轮渡码头运营。年,塘董线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年,该航线常备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5.3万人次。年2月1日起,航线投入世博渡轮运营,不设空调,客位由原渡轮的客位下降为客位。

20世纪70年代的塘桥轮渡站改造前的董家渡轮渡站售票处

杨复线

西起黄浦区复兴东路1号复兴东路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张杨路1号杨家渡轮渡站。航线与复兴东路隧道走向相基本平行。轮渡始于清代,初称杨家渡,已为浦江“八长渡”之一,为义渡性质,后改为收费济渡。民国16年(年)6月22日,杨家渡由手摇摆渡改为轮船拖渡。年2月1日,杨家渡轮渡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并正式定名为杨复线轮渡。

年,该轮渡线有新建的客位平头渡轮2艘投入营运。此后,该线渡江乘客人次逐年增长,至年,该航线有常备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5.1万人次。年4月24日,位于航线下游的东东线轮渡浦西东门路轮渡站撤销,渡口南移至复兴东路轮渡站,航线更名为东复线轮渡(复兴东路——东昌路),与杨复线轮渡共同运营。

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图中标注的市中心区域部分对江轮渡线

东东线

又称东复线,西起黄浦区复兴东路1号复兴东路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东昌路1号东昌路轮渡站。东复线轮渡原为民渡,后转为官办。至民国22年(年)2月23日,航线定名为东东线轮渡(浦西东门路——浦东东昌路)。年,上海市轮渡公司对东门路轮渡站进行扩建。其中,新建的候船大厅楼上6层作为市轮渡公司办公楼。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浦东建设的飞跃发展,东东线轮渡的乘客大幅度增长,新建轮渡站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每日早高峰乘客拥挤,“过江难”矛盾又很突出,乘客意见纷纷。

20世纪80年代,航行在十六铺水域的东东线轮渡图片摄影

出目里利吕井年的东门路轮渡站及上海市轮渡公司办公楼

年,市政府将东东线改造列为实施项目,9月30日起,东东线轮渡扩充为双线运营,通航后,该轮渡站秩序大为改善,过江时间大大缩短,两侧通道畅通无阻,受到乘客好评。年该航线常备渡轮4艘,日均渡客量16万人次。年2月25日,为配合上海世博会建设与十六铺水上旅游集散中心改建工程,将东门路轮渡站候船室及市轮渡办公大楼拆除。2月25日起,航线临时启用东门路2号码头运营。年4月24日,浦西东门路轮渡站撤销,渡口南移至复兴东路轮渡站,航线更名为东复线轮渡。年12月5日,东复线轮渡投入空调渡轮运营。

陆延线

又名春北线、陆北线、陆金线、东金线。原为民渡,由浦西北京路外滩码头至浦东春江码头,名春北线。民国23年(年)2月6日,由上海市轮渡管理处运营的市轮渡航线开航,替代民渡运营。年4月16日,航线浦东轮渡站移至隆茂栈,航线更名为陆北线,由上海市轮渡公司运营。年3月1日,陆北线浦西码头移至天文台码头(延安东路中山东路口,也称气象信号台)。同年3月3日,浦东码头移至陆家嘴轮渡站,航线更名为陆延线。

年的浦东春江路码头年建成的延安东路轮渡站20世纪80年的延安东路轮渡站。画面右侧可见外滩气象信号台

20世纪70年代,浦东建造大量住宅新村,市区部分人口东迁,陆延线乘客大幅度增加,年日平均客流量高达8万人次,高峰时1艘客位和2艘客位渡轮同时投入营运也应接不暇,轮站码头的吞吐能力显得严重不足。年底,上海市内河航运公司投资63.6万元,对陆延线轮站进行扩建改造。工程项目主要是扩大岸线,增加浮桥、码头,建造一座综合性大型轮站。

年9月30日竣工,并正式投产启用。经过改建后辟成双线对航,成为全市第一条双线轮站。与此同时,陆延线在运力配置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平时配备2艘客位和2艘客位渡轮投入营运,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再加开1至2艘客位渡轮。陆延线位居市区中心地段,过江乘客流量集中,是对江客渡航线中最繁忙的线站。20世纪80年代后期,乘客最高日流量曾高达18万人次。年12月10日,陆延线陆家嘴轮渡站因黄浦江持续大雾导致轮渡停航,导致客流大量积压,并最终酿成踩踏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有评论认为,此次重大事故也间接加快推动了市政府规划建设跨浦江大桥的步伐。

年,下班高峰时刻的陆家嘴轮渡口图片摄影

郑宪章年9月19日,东昌路—金陵东路空调轮渡开通

年,陆延线常备渡轮5艘,日渡客量18.3万人次。年1月1日,因外滩改造,轮渡浦西码头移至中山东一路号,码头更名为金陵东路轮渡站,航线更名为陆金线轮渡。年8月,陆家嘴轮渡站拆除,码头迁至东昌路轮渡站,航线更名为东金线轮渡。年9月19日起,航线投入一艘空调渡轮运营。年7月28日起,航线空调渡轮增至3艘,与普通渡轮交替发班。目前,东金线实行全线空调渡轮运营。东金线轮渡为浦西外滩至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最便捷、直接的交通方式。

其秦线

北起杨浦区、虹口区交界的秦皇岛路1号秦皇岛路轮渡站,南至浦东新区东方路1号其昌栈轮渡站。航线始于民国20年(年),为浦西威赛公码头至其昌栈码头的轮渡航线。民国35年(年),航线浦西码头移至秦皇岛路,于同年4月20日通航,航线定名其秦线轮渡。年,浦东其昌栈轮站进行扩建,拆除了原有的木踏步码头,利用上港八区水泥码头一角的水域岸线,建造浮码头及浮桥,新建站屋、售票亭、办公室、职工宿舍、会议室等。此后该渡线两岸设施又多次改造。年,该线有常备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4.8万人次。年3月20日,为配合泰公线改建,其秦线轮渡改为临时通宵航线。目前,其秦线轮渡运营时间为05:00至23:10。

民丹线

北起杨浦区丹东路65号丹东路轮渡站,南至浦东新区民生路1号民生路轮渡站。开设于清朝年间,为浦西兰州路港口至浦东贾家桥的民渡。最初用2艘帆船载客,后发展到4艘。光绪三十年,太古公司购买土地时,贾家桥渡口划入购买范围内,遂搬迁到民生路。民国19年,该渡购买庆和轮投入航线行驶载客。年,抗战爆发后,航线即告停航,庆和轮被日军掠走,后沉在高桥。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渡申请复航。—年,先后购置了民安1号、民安2号、民安3号、民安4号渡轮投入营运。

上海解放后,年该渡又购置民安5号轮1艘,投入航行。年以资产入股方式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命名为民安线轮渡。年3月16日,浦西更改路名,原安东路改名为丹东路,民安线遂改名为民丹线。至年,该航线有常备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4万人次。年8月21日,民丹线车渡停航。年1月1日,民丹线客渡停航,现已恢复。

东嫩线

西起杨浦区嫩江路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东塘路轮渡站。年,为适应战备和高桥地区石油化工发展的需要,缓和机动车辆过江难的矛盾,上海市内河航运公司经过5个月的调查、勘测和设计,选择浦西军工路共青苗圃南端(后定名为嫩江路)和浦东东塘路第二化纤厂西侧的沿江处,新辟东嫩线车辆渡和对江客渡航线。年2月,东嫩线建造工程正式开工。第一期工程主要为车辆渡建设工程,第二期为客渡工程,整个工程于年7月1日竣工,轮渡航线投入使用。东嫩线对江客渡轮站,设有候船室,钢引桥和浮码头,1进2出宽敞的通道,站内有绿化地带,种植花草树木,还建有厨房、食堂、办公室、会议室、职工寝室、盥洗室等。东嫩线的兴建,改善了这一地区的过江交通的环境。年,该航线有常备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2万人次。年11月20日,东嫩线轮渡线因客流原因而缩短运营时间。年12月31日,东嫩线汽车渡停运,目前只运营客渡航线。

年的嫩江路轮渡站及车客渡轮

3

百万市民过浦江,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啊!时至今日,许多老上海人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过江难,难过江”,是当时老百姓的口头禅。每天早上,尤其是上午7点左右,候渡的乘客就早早排起了长龙。那时,轮渡就是上海的“生命线”。至年,上海轮渡的年度最高客运量达3.7亿人次,日平均客运量多万人次。每天早晚高峰,最繁忙的陆延线一天的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轮渡使用的代币筹码20世纪80年代,有专人负责在渡口查处逃票摆渡的乘客20世纪80年代,这种险象环生的场面在上海各大轮渡站都是司空见惯的年12月10日及年4月10日的沪上各大报纸都报道了“陆家嘴渡口重大伤亡事故”的详情及善后追责情况

当时,上海轮渡几乎是黄浦江上越江的唯一方式,是连接浦东浦西的城市交通命脉。对轮渡的过度依赖,也导致了许多负面效应。“那时,一到迷雾天,半个上海都瘫痪了。”有市民回忆,只要一到雾天,轮渡就开得特别慢,大家焦急地等在轮渡站,队伍会排出几百米长,相当壮观。江上的渡轮一边开,一边敲钟,提醒其他船舶避让。有时候雾太大了,船也会“迷路”,开到对岸一看,已经离开码头“八只脚”。年那次严重的轮渡码头踩踏伤亡事故就是因大雾而起的。此后,市政府出台文件规定,因为恶劣天气轮渡停航、误点,由此造成市民上班迟到的,不计迟到。

时不我待,城市在一天天生长,客流在一日日增多,这些都在倒逼规划与建设。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放开发号角吹响,浦江两岸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年,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通车后,又先后建设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翔殷路隧道等越江设施。一个由桥梁、隧道和轮渡组成的立体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形成了,昔日拥挤喧嚣的渡口渐渐冷清下来。不过,隧桥开通的初期,人流并没有迅速分流,轮渡依旧红火了一阵。以前出租车过江,无论是大桥还是隧道都是要乘客付费的。人们为了省钱,还流行过一阵“打车加摆渡”的出行方式。

建成通车后的南浦大桥与过江轮渡相映成趣,传统和现代在此相遇图片摄影

陆杰年,建设中的杨浦大桥。其下是歇宁线轮渡图片摄影

陆杰年前后,正在渡口等待过江的乘客

图片摄影

陆杰

面对轮渡传统交通功能逐渐缩减、日客流量逐年下跌的现状,上海轮渡加快调整经营结构,投资改善轮渡条件。年9月19日,全国第一艘冬暖夏凉的空调轮渡在市内东金线(东昌路—金陵东路)投入试运行。双层式客舱、落地式空调、高背航空椅,体现了舒适化、人性化。为摆渡过江的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

特别是在上海轮渡纪念建渡周年之际,通过迎世博的综合整治,沿江渡口建筑立面、栈桥码头、候船室等服务设施设备已焕然一新。统一蓝底白字的“上海轮渡”标识标牌,大红色似市轮渡的“市”字在浪花中前进,体现了上海轮渡的特色。

在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宣传推介中,都会强调“新建的22艘世博客渡船和东昌路世博水门,专为世博会期间的宾客提供水门航线和园区内对江轮渡两种服务。为年上海世博会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期天的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轮渡通过世博园区外东昌路水门和园区内5条越江航线,共运送游客万人次,让宾客亲身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特色。

后记声声的汽笛声夹杂着人间百味,那是属于数代上海人共同且难忘的记忆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世博水门及轮渡

图片摄影

杨焕敏

岁月流转,往事如烟。曾几何时,轮渡是上海市民唯一的过江工具。如今,辉煌不再,记忆犹存,轮渡还在我们身边,又仿佛渐行渐远。坦率讲,如果单纯作为交通工具来看,轮渡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价值。然而,人们又欣喜地发现,除了交通功能,轮渡还成了许多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选择。

年1月29日,上海轮渡1号、2号两位新成员在北外滩其秦线正式投入营运

图片来源

上海观察

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黄浦江岸线综合利用规划——核心段(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对休闲游憩、越江交通、公务码头岸线等进行统筹规划,其中明确,在保留现有轮渡站基础上,规划新增世博L4、L5码头,梦中心、前滩(东方体育中心)等共4处具有越江客运功能的码头。通过新一轮的统筹规划,今后的轮渡或许可成为既能满足市民通勤需求,又能承载上海历史文脉的城市窗口,续写辉煌。END

内容参考

《上海通志》《上海内河航运志》及各区县志

《百年轮渡》(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年)

傅斌:“城市记忆_上海轮渡”

部分内容来源于维基百科“上海轮渡”条目图片:S37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申报》资源:爱如生申报数据库

“申知沪志”小组诚意奉献

原标题:《老早,阿拉去浦东都靠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